2013-06-11

旅人的字句 #2



週末表姊Mia北上看舞,借宿兩天,離去前留下了兩張寫滿字的紙條。想了一天該怎麼回覆,但卻不知道怎麼回。回想這兩天與Mia相處,多半時間都在沈默,起初覺得尷尬,之後也就習慣。熟悉又陌生,最近對家人的感覺泰半都是如此。感覺的出來她上台北只是想散散心,她生活上並不自由,阿姨控制式的管教方式,一直使她無法隨心所欲地追求自己想望的生活,她既想掙脫卻又離不開。

第一天晚上,房間全黑在床上準備睡覺,聊了一些瑣事,之後陷入沈默。我主動講了自己的感情狀況,她說她剛好想問但不知道怎麼開口。(的確我也在沈默中察覺這件事)聽完我的,她講起她的,就這樣聽著聽著直到凌晨四點才睡去。隔天帶她四處走走,雖然後來找了理由逃脫下午的行程,還是沒辦法長時間以沈默的方式跟一個人相處。

隔天一早就去上課了,晚上回到家才發現紙條。Mia留下的信跟她一樣溫柔卻又怯懦,她給了我一些美好的字句,那些同時也是她需要的。希望我們都能像稻草人一樣聰明有腦袋,像機器人一樣找到心與感情,像獅子一樣找到勇氣。




2013-06-01

烏鴉的少年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       國中一年級剛開學的時候,放學跟剛認識的同學們一起教室佈置,不知怎麼著講話越來越大聲,後來有一位被我稱作大姐頭的女孩說了一聲:你跟烏鴉一樣吵欸!(雖然我想她應該沒看過烏鴉)於是我就有了我人生第一個綽號。雖然說是綽號,但一直到現在從來沒有人會叫我烏鴉,但同時大家又都知道我的別稱是烏鴉,真是奇妙。

    一直到高一看了村上春樹的《海邊的卡夫卡》,裡面的序章「一個叫做烏鴉的少年」,雖然我不是村上春樹的忠實讀者,到現在也沒能看懂《海邊的卡夫卡》,但當時覺得有個連結。田村卡夫卡在他十五歲的時候離家出走了,烏鴉的少年是心中另外一個自己,他們彼此對話,很多資料就拿精神分析來解讀這本書的田村卡夫卡,我不懂那些過多意涵的解讀,但我想烏鴉的少年就是另一個自己了,既熟悉又陌生的自己。學會獨自跟自己相處,自己上電影院看電影,以致於後來念了電影系,似乎也有個關聯。

    大學一路到現在,要說有什麼實際面的長進還真的沒有,國文英文都還給老師了。非常喜歡電影,但卻沒有很愛拍電影。個性在自我認同的錯亂,以致於感情的躊躇猶豫,對誰依賴後,再失望地理解來來去去是他媽的潛規則,總明白感情這件事情努力不來,卻始終無法輕易放下什麼。就像茱莉蝶兒說的:每個人都是無可取代的,而失去了就是失去了。對自己的不適症,演變成習慣性的自我封閉。無力的消極感,卻又感到安心。

    卡夫卡,在捷克語是烏鴉的意思。國文課說烏鴉會反哺,有孝順的意思。
    
    烏鴉的少年,就是我自己了,你好。